唐睿宗李旦有六个儿子,分别是长子李成器、次子李成义、三子李隆基、四子李隆范、五子李隆业和六子李隆悌。在历史上,李旦有一个鲜为人知的“纪录”,那就是他的儿子们,除了早逝的李隆悌外,其余的儿子要么成为了皇帝,要么是太子。这个“纪录”的缔造者,并非李旦本人,而是唐玄宗李隆基。
开元十二年(724年),申王李成义病逝,唐玄宗追封他为“惠庄太子”;开元十四年(726年),岐王李隆范去世,唐玄宗也追赠他为“惠文太子”;开元二十二年(734年),薛王李隆业病逝,他被追赠为“惠宣太子”;开元二十九年(741年),宁王李成器去世,唐玄宗也追赠他为“让皇帝”。
对于这些追封,李旦若在地下知道,可能会感到遗憾。若当年他能更加努力,早早成家,生个更多的儿子,或许他能凑够108个子孙,哪怕去阎王那里走一遭,也会是风光无限的局面。唐朝确实有时会进行追封,但像唐玄宗这样“一网打尽”的情况却只有这一例。那唐玄宗为什么会这样做呢?难道李旦的儿子们真的有什么过人之处吗?为了揭开这个谜团,我们就来详细审视一下这四兄弟的经历。
展开剩余84%“让皇帝”李成器
李成器比李隆基大六岁。早在李旦第一次登基时,年仅五岁的李成器便被立为太子。然而,六年后,武则天登基称帝,李旦被迫下台,李成器也因此从太子之位变成了皇孙。神龙元年(705年),李唐复国,李显继位成为唐中宗,李成器也被册封为“蔡王”。蔡王作为“一字王”级别的亲王待遇,这仅仅是皇帝儿子才能享有的,李显此举实际上是在照顾李成器。毕竟他曾是太子,虽然没能继续继位。
然而,李成器自知身份,坚决不接受这一封号。他最终同意保留“寿春郡王”的封号,过着安逸的生活。五年后,李显去世,李成器的哥哥李旦再次登基成为皇帝。李成器这时被重新认定为“皇子”,并被视为嫡长子。他本有机会成为皇太子,但最后上位的却是李隆基——一个非嫡长的弟弟。实际上,李隆基能上位,完全是靠他与太平公主联合,成功清除了皇后的权力阻碍,并废掉了当时年幼的皇帝李重茂。
虽然李成器是嫡长子,但他依然主动退出了储位之争。为表达对大哥李隆基的支持,李成器保持低调,不参与朝政,选择享乐。最终,李成器在63岁时去世,唐玄宗追封他为“让皇帝”,以此感恩他在关键时刻的让步。
“惠庄太子”李成义
李成义在兄弟中并不显赫,他的母亲柳奭出自河东柳氏,是唐高宗李治王皇后的外孙女。李成义的母亲从宫女成为李旦的宠妃,虽然地位高贵,但他的处境相对较低调。李成义出生时,李旦第一次登基,但他那时才只有1岁。直到李旦二次登基时,李成义已经27岁了。此时,李成义明确表态支持李隆基,即支持三弟成为皇帝。李成义虽没有参与深层的权谋斗争,但他及时表态,展现了忠诚。
虽然李成义的生前并无显赫业绩,但他因其“最伟大的壮举”——支持李隆基而被尊为“惠庄太子”。他不参与权力斗争,活得平静,最后在41岁时去世。
“惠文太子”李隆范
李隆范在四兄弟中最为才华横溢,且为人性格鲜明,个性突出。李家四兄弟都擅长音乐,李成器擅笛,李隆业善琴,而李隆范则精于琵琶。他们常常在一起举办小型音乐会。此外,李隆范还擅书法与绘画,收藏了大量名画,甚至曾获得当年武则天宠臣张易之偷换的珍贵画作。可惜的是,岐王府一度发生水灾,这些名画大多被毁。
李隆范也是风流倜傥,手冷时常将手插在美女怀里,玩笑自如。这样潇洒的他,周围文人墨客云集,如王维、杜甫等人都曾是岐王府的常客,饮酒作诗,品评书画,生活极为风雅。然而,这样的风雅气度也招致了麻烦。李隆范的好友裴虚己,因专研“谶纬”——一种天象学说,涉及政治预测,引发了宫中的不安。唐玄宗虽然对他进行了一些调查,但最终并未追究李隆范的责任。
李隆范与世无争,身心愉悦,保持了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,直到40岁去世。
“惠宣太子”李隆业
与李隆范的洒脱不同,李隆业则是一个谨慎严肃、守规矩的儒生形象。李隆业的母亲王德妃曾出自太原王氏,是一位贤妃。李隆业在年幼时母亲去世,幸得姨妈王贤妃抚养成长。为了回报养育之恩,李隆业特别孝顺,将姨妈接到薛王府供养。
李隆业一生行事谨慎,但也曾因小舅子韦宾言论不当,涉及“休咎”之事,险些遭到唐玄宗的怀疑。尽管唐玄宗多次表达对他关爱,但李隆业的慎重使他在历史上较为低调,直到他因病去世。
追封背后的深意
唐玄宗追封四兄弟为皇帝和太子的原因并不复杂。首先,他们在李隆基登基过程中各自扮演了重要角色,不论是主动退位、支持政权,还是在关键时刻为李隆基排除障碍,都为李隆基的帝位奠定了基础。其次,这四兄弟在艰难岁月中共同经历了宫廷的风雨,彼此情谊深厚。此外,唐玄宗也通过这样的举措,试图改变唐朝的兄弟相残的历史传统,重新塑造一个团结有爱的家族形象。
这些追封,不仅感动了许多人,也彰显了唐玄宗试图通过修正兄弟关系的形象,传递出大唐帝国温暖团结的一面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查询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